欧盟启动“全球门户”计划 投资3000亿欧元援非
最近欧盟搞了个大动作,宣布启动"全球门户"计划,准备在未来几年内砸下3000亿欧元(约合2.3万亿人民币)支援非洲发展。这消息一出,立刻在国际上炸开了锅。要知道,3000亿可不是小数目,相当于欧盟每年GDP的1.5%左右,比很多非洲国家的经济总量还大。但仔细琢磨这事,里头的水还挺深,既有欧盟的战略考量,也藏着大国博弈的影子。
先说说这个"全球门户"计划到底是个啥。简单来说,就是欧盟要掏钱帮非洲搞基建、发展数字经济、应对气候变化,重点投资在能源、交通、医疗、教育这些民生领域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说得挺直白:"这不是施舍,而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伙伴关系。"这话听着漂亮,但明眼人都能看出来,欧盟这是要在非洲跟中国、美国等大国抢地盘。毕竟这些年中非合作搞得风生水起,"一带一路"项目在非洲遍地开花,欧盟显然是坐不住了。
说到中非合作,就不得不提个有趣的现象。根据中国海关数据,2022年中非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,是欧盟与非洲贸易额的近两倍。中国在非洲修的路桥、港口、铁路随处可见,华为、传音这些中国企业的手机在非洲市场占有率超过60%。反观欧盟,虽然历史上跟非洲关系密切,但这些年明显落后了。现在突然砸重金搞"全球门户",难免让人联想到是在跟中国较劲。布鲁塞尔智库"欧洲国际关系研究所"的分析师说得实在:"欧盟这次是带着危机感出手的,再不行动就要彻底失去非洲市场了。"
但问题来了,欧盟这3000亿真能花出效果吗?这里头有几个现实难题。首先是钱从哪里来。3000亿看着唬人,但仔细看计划书就发现,其中只有180亿是欧盟直接拨款,剩下的要靠成员国和私人投资凑。可眼下欧洲经济不景气,德国、法国这些大户自家都勒紧裤腰带,能拿出多少真金白银支援非洲?再说私人资本,资本家又不是慈善家,非洲投资风险大、回报周期长,人家凭什么跟着欧盟往里砸钱?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非洲问题专家就直言:"这个计划听起来雄心勃勃,但筹资机制模糊不清,很可能雷声大雨点小。"
其次是非洲买不买账。这些年非洲国家越来越精明,早就不满足于当"受援国"了。非盟委员会主席法基说得好:"非洲需要的是平等的合作伙伴,不是指手画脚的老师。"欧盟过去对非洲援助总爱附加各种政治条件,比如要民主改革、要保护LGBT权益啥的,搞得很多非洲领导人不爽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"不干涉内政"原则反而更对非洲胃口。肯尼亚总统鲁托最近就说:"我们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项目,不是空洞的说教。"欧盟要是还端着"教师爷"架子,这3000亿恐怕要打水漂。
再说说具体项目。欧盟重点推的是绿色能源和数字转型,这确实抓住了非洲发展的痛点。撒哈拉以南非洲有6亿人用不上电,数字经济基础薄弱。但问题在于,欧盟的方案太"高大上"了。比如要帮非洲建光伏电站是好事,可非洲缺的不只是发电设备,更缺输配电网络和专业运维人员。欧盟要真为非洲着想,是不是该多培养本地技术工人?而不是光卖设备赚快钱。南非国际问题研究所的报告就指出:"欧洲企业往往把非洲当作商品倾销地,而非真正的技术合作伙伴。"这种老毛病不改,"全球门户"恐怕还是换汤不换药。
不过话说回来,欧盟这次出手对非洲倒不全是坏事。毕竟多一个金主就多一份选择,非洲国家可以货比三家。比如修铁路,既可以找中国铁建,也能考虑欧洲公司,谁性价比高就用谁。这种竞争对非洲发展其实有利。尼日利亚财政部长就公开表示:"我们欢迎所有真诚的合作,关键是要符合非洲利益。"这话说得硬气,也反映出非洲国家的底气越来越足了。
更深层看,欧盟这次行动其实暴露了西方世界的焦虑。俄乌冲突让欧洲尝到了能源危机的苦头,意识到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非洲有丰富的油气资源、关键矿产和年轻劳动力,谁掌握了非洲,谁就掌握了未来。美国搞"重建更美好世界",中国推"一带一路",现在欧盟亮出"全球门户",本质上都是在下同一盘棋。只不过欧盟动作慢了半拍,现在要追赶谈何容易。日内瓦国际关系学院的教授说得精辟:"21世纪的大国竞争,非洲已经成为必争之地。"
最后说点实在的。不管欧盟还是中国,在非洲搞建设都要记住一点:非洲人民不是傻子。谁真心实意帮忙,谁夹带私货捞好处,人家心里明镜似的。埃塞俄比亚有句谚语:"蜂蜜再甜,粘在手上也得擦掉。"意思是再好的援助,如果损害自主权,非洲人也不会要。欧盟要想"全球门户"不变成"全球笑话",就得真正放下身段,听听非洲需要什么,而不是自顾自地开药方。毕竟,发展没有标准答案,适合的才是最好的。
这事你怎么看?欧盟砸3000亿是真想帮非洲,还是另有所图?中国在非洲的优势还能保持多久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见解。